---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管理 >> 品牌速递

艾丰:品牌的灵魂是品牌文化

    我一直在强调,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品牌形象,都是一种浪费。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妨举个我国的老品牌企业做例子。
    2011年春天,我到山西汾酒公司做报告,这是一家老品牌企业。1992年,汾酒在8大名酒总销量中占50%以上份额,2011年在八大名酒中销售却排到第6名。是什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汾酒的生产工艺没有改变,质量没有下降,销售下来说明其品牌建设滞后了。像汾酒这样产品质量没变,牌子却没做好。我认为有以下几条没做好。
       一、品牌定位。人家“茅台”往国酒定位,“水井坊”推古酒概念,“剑南春”也是往高档定位。汾酒的定位是做老百姓喝得起的酒,这定位听起来很好,但是给人们的印象是大路货低档酒。我觉得,它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最高档的酒,要有王者归来风范。
    二、品牌体系。好多企业做大了,都有系列化的产品,牌子多了很难做。汾酒用过的牌子300多个,但是老百姓记不住其中哪个牌子代表汾酒,做这么多牌子,自己把自己都搞乱了,这就是品牌体系没有解决好。
    青岛啤酒1998年的产量是90万吨,经过我们品牌战略设计,两年后他们的产量达到340万吨。我们给他解决的什么问题?就是品牌体系建设问题。我们鼓励他通过兼并小厂,这些厂原有的牌子不要,我们给它设计一套品牌体系——串并制体系。按这种模式迅速兼并,所以规模迅速扩大,重新夺回啤酒业全国一把手的地位,这就是品牌体系的作用。

    三、品牌形象。汾酒的误区在哪里呢?凡是外人一来,他们就安排客人去他们的博物馆,说他们很了不起,看看他们企业历史和文化。喝汾酒,又有多少人是参观过博物馆再买汾酒的?企业文化底蕴不经过加工就是原材料,并没有进到你的品牌中去,不能在社会上传播,不能被社会公认。


       我们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原材料加工、提炼,非常凝练地注入到你的品牌中去,让广大的消费者都能认知、传送汾酒的品牌价值,这样品牌才能树立起来。否则,再好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品牌形象都是浪费。
    每年的央视3·15,都有不少产品质量问题被曝光,这里面还有不少知名企业,有些还是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品牌和质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以为,中国要成为国际品牌,必须从诚信开始。
    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一些产业的业态不发达,市场和品牌的集中度不够,企业数目众多,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并不具备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二是监管不到位,生产环节的监管、市场环节的监管,检测手段和标准设置,都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三是道德文化的缺失。
       就质量事件来说,业态分散和监管不力是客观条件,道德文化缺失则是根本原因。不抓住这个牛鼻子,这头牛还是牵不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品牌的力量,发挥品牌的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这是往大了说,如果联系到具体企业、具体品牌,也还是一句话,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是成功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品牌文化之道是:诚信、创新、责任。品牌的灵魂则是品牌文化。没有好的品牌文化作为灵魂,质量、技术、营销、管理都会发生问题。
    做品牌,就是守住底线,突破上线,强化热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犯不诚信的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创新的努力,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社会的责任。
    诚信是底线,是生命线。要像爱护生命一样遵守诚信。中国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为什么这么困难?有质量问题,有技术问题,但核心是诚信问题。做国际品牌,必须从诚信开始。
    创新是上线,是能力线。好品牌代表的是特色和出色,无论是特色还是出色,都是靠创新形成的。诚信代表的是做好事,创新则是代表着你做好事的实力和能力。所以,品牌的第二个评价标准是美誉度。没有创新很难形成美誉度。
    责任是热线,是感情线。只有你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大家才会喜欢你、支持你。如果你只知道自己赚钱,对谁都不负责,你的品牌怎么会立得住呢?所以,品牌第三个评价标准是知名度。
       人物简介
       艾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原《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
    原名艾宝元,河北玉田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北京电台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编委,《经济日报》总编等职,是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专著《新闻采访方法论》获中国社会科学吴玉章奖。
    曾经担任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和中国第一个名牌组织――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大力推进中国名牌事业。
    现任中国企业联合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推进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
    主要作品有《世纪宏论》、《中介论》、《三做谈》、《古今说》、《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经济述评自析集》、《名牌论》。
    关注《品牌文化》杂志社最新消息,请扫描~~~~~~


上一篇:赵觉荣:品牌经济 需要高度重视
下一篇:中国品牌乘用车份额连续下降六个月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