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管理 >> 品牌速递

面对疫情重压,中小企业如何化危为机?

每次发生突发疫情,对于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提升国家危机管理意识,将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和活力,并有可能拉动包括研发在内的高质量投资。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行动。


以往过年我们都在吃喝玩乐、走亲访友中度过,但2020年春节伊始,我们因为一场突发的疫情而堵在了家里。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演变成为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其严重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目前,抗疫战已进入攻坚期,其规模与持续时间仍是未知数。

从防治举措看,这次应对疫情举措之严厉是前所未有的,例如,从隔断病毒传播路径来看,不少省市采取了公共交通停运的措施;各地严格排查来自疫区的人员,并采取各类隔离手段;疫情较为严重的省市,如上海、浙江和广东,把春节假期推延至2月9日24点,说明此次疫情防控采取了因地施策的办法。

本次疫情和“非典”同样始发于上一年12月,传播规模和范围大于“非典”,但防控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大于“非典”期间,叠加今年春节较早,如果疫情短期没有缓解,考虑到返乡群体滞后返工等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今年一季度就会开始显现。

从宏观的视角,需求和生产骤降,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明显的冲击,短期内会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对于中观行业而言,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冲击最大,对于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与“非典”的影响类似,第三产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从逻辑上讲,新型肺炎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影响消费特别是服务品的消费,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加上现在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

非典疫情使得2003年旅客周转量增速为-2.3%,国内旅游人次下降0.9%;旅游总收入下降11.2%。目前正逢传统的假日消费黄金周,但为了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举措则远比非典时期严厉,预期降幅会更大。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疫情对餐饮消费以及娱乐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2019年春节七天假期内,全国零售和餐饮业销售额约10050亿元。因此次疫情影响,据估算餐饮零售额仅在7天内就会有5000亿元的损失。原本被看好的春节档在大年初一仅收获惨淡的180万元票房,而2019年春节档票房58.59亿。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也不容低估,由于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隔离防控,同时物流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春节假期结束后,各地可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广东、浙江及上海等省市。南方的工厂可能招不到工人,因为工人出不去,而北方有些地方可能开不了工,因为没有市场。用工荒或各地开工时间不一、生产配套、交通运输问题等将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

疫情重压中小企业

相较于非典,本次疫情的传染性更强,叠加春节时点因素,对服务业和企业复工冲击更大:

第一,由于复工时间限制、员工实际返工情况、复产中的防护标准和物质条件等问题,工业生产活动可能被动推迟。受疫情冲击,企业复工时间暂时推迟到正月十六之后。在长达半个多月的产能“真空”期中,企业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这一环节支撑不住,对中国的经济循环将造成严重冲击。一些传统制造业经济和线下实体店,在长期的结构性调整和短期疫情的夹击下,有可能就此关门。比如因为超大型城市“封城”,原先在商场里卖服装鞋帽日用品的,以往已经被线上经济步步相逼,这次就有可能挺不过去;钢铁、冶金、汽车零部件等的过剩产能,可能因为运输和汽车销售下降而遭遇困难;此外,需要在户外、广场、CBD等聚集性场所运营的门店,也可能出现倒闭和失业现象。

第二,年后制造业订单交付将出现延迟,合作的上下游会受到影响,生产企业面临损失。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走高。服装等季节性产品将迎来赶工、出货高峰。因此,生产恢复过程迟滞、交货时间目前尚难以确定,较多订单将面临延误。作为后果,生产企业将面临扣款,或者被迫采取加急、空运等方式来尽快交付订单,但这同样会产生更高的交货成本。尤其是出口行业的订单交付延误,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

第三,推迟复工、外地员工被隔离期间,企业仍然面临固定费用支出,如租金、贷款利息等。比如,对于一家养着170位员工的公司来说,没有业务和订单,如果一个月没活干,公司老板就得准备好400-500万现金流。2003年非典死掉一大批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这次同样不容乐观,包括大型民企。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他们离破产或许只有一两个月。比如现在疫区一些养殖户,封路饲料运不进去,生猪和家禽都快断粮了,而同时销售渠道也被中断,很可能损失惨重。

第四、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来已经岌岌可危,如果又恰好碰到了企业偿债高峰时间周期的话,企业的资金周转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这次受到疫情的影响,也许会让相当一部分餐饮、交通、旅游、零售、制造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更加难捱,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可能遭遇很大的财务困难。如果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可能会带来企业破产、失业增加,从而可能影响到后续经济走势。

为生产恢复做好准备

目前新型肺炎确诊病例仍在上升之中,防控疫情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在各项工作中毫无疑问应被置于首要地位。

2003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正在爬坡,挺过困难期,到了当年三四季度强劲反弹。现在的中国经济处于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换区间,此时出现突发事件,当前政策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稳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从而为日后的工作重点从疫情管控转向恢复生产做好准备,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调动紧急资金对重点地区实施财政支持,对相关人员,医疗、医生、护士等一线工作人员给予政府补贴,对相关行业交通运输、旅游、文化餐饮等相关行业提出税收减免,给予企业部分受疫情影响期间受损行业的财政贴息,减轻企业各项税负。同时,对一些困难家庭政府社区要重点帮扶,补贴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前期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因疫情受影响,提前防范可能的失业潮引发的社会稳定。

提前做好基建项目储备,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和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要适当宽松,稳定市场信心很重要,给予特殊时期还本付息延期支持,鼓励但不强制商业银行对主要疫区湖北下降利率,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信贷支持。金融货币政策应拿出相应应急政策,对家庭,对企业有一些特殊政策出台。

恢复经济需从长计议,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应明确复产后的防护措施,在疫情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政府应指导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防护,并为企业提供防护用品充足市场供给。对一些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的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应给予援助,通过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临时性短期融资,为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困难企业提供周转资金。尤其是对于因疫情冲击而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其稳住资金链条、渡过暂时的难关,帮助企业先渡过眼前危机,然后再实现整体复苏与经济逆流而上。

在疫情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政府要帮助他们软性着陆,比如超大型城市“封城”,有的企业租1000平米的店面,一个月租金30万元人民币,政府可以帮助这些企业与房东协调,企业少交一些,房东多让一些,分阶段渡过难关。再如,尽快恢复生猪、家禽类饲料的供应和物流系统,避免生猪、禽类因饲料供应和销售受阻而大面积扑杀产生新的疫情。

化危为机重塑商业模式

每次发生大规模突发疫情,对于商业社会都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现在最需要的是提升国家危机管理意识,这将直接影响市场预期和活力,并有可能拉动包括研发在内的高质量投资。

面对疫情来袭,隔离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这也成为引导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变量。杭州一指定隔离点收纳了200余名曾与武汉旅客乘坐同一航班的旅客,进行隔离观察。截至1月27日,隔离点全部16层中已有2层安装了送餐机器人,28日起全部楼层由机器人送餐。工作人员称,这种技术操作可避免交叉感染。

电商和外卖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配送需求的加剧、用户体验与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环境下的末端配送需求难以满足,传统物流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诸多企业都开始盯上了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

由于疫情的蔓延,全国多家互联网公司宣布推迟上班时间,多家互联网巨头试行在家办公模式。当前,需要在主要疫区和特大城市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目前,社会就需要一套能够完美解决员工工作效率和自律性的办公系统。如果可以全自动地监督员工高效的完成工作,又能及时有效沟通的办公软件。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交通,也能为小城市贡献更多的消费,社会资源的配置才会更均衡一点。

另外,电商,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泛娱乐领域机会增加,短视频,游戏、电影和新媒体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和商业模式改变,都在带动本行业发展的同时助力了整体经济的回升。

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反而会提升个人的消费意愿。国家在医疗卫生上的公共投资力度会加大,未来提升经济活力的改革和市场的跟进速度会提高。在中国政府的及时应对与处置之下,2020年各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半年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

目前个别城市已经启动了惠企政策,比如澳门特区已经开始给中小企业提供无息贷款;上海推出四项举措减轻企业负担,返还失业保险费、延长社保缴费、实施培训费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可以托底中小企业保存实力,帮助它们在疫情缓解后尽快恢复生产。

(作者为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编辑王延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江苏省品牌学会观点和立场。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江苏省品牌学会微信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支持原创,如果您有好的文章,欢迎发到我们的邮箱:64354856@qq.com

上一篇:人命关天也要吃饭:疫病重创中国经济和企业,如何危中寻机?
下一篇:疫情“煎熬”下的江苏中小微企业如何脱困?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