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管理 >> 品牌速递

3D打印大会即将召开 概念股站上风口

  据悉,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将在下月初举行。大会将围绕3D打印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的跨越,3D打印如何与数控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等展开深入讨论。分析认为,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行业应用成本的下降,3D打印或将爆发性增长;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将点燃市场对3D概念股热情。

  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将在下月召开

  据悉,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暨博览会将于6月3-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大会将围绕3D打印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新的跨越,3D打印如何与数控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等展开深入讨论。

  今年以来,3D打印领域可谓政策暖风频吹。2月28日,工信部发布《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年至2016年)》提出,3D打印的发展目标为到2016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对于被视为产业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3D打印材料,《计划》还指出,鼓励优势材料生产企业从事3D打印专用材料研发和生产,针对航空航天、汽车、文化创意、生物医疗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突破研发一批3D打印专用材料。到2016年基本实现钛合金、高强钢、部分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专用材料的自主生产,满足产业发展和应用的需求。

  分析认为,实现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是我国步入工业4.0阶段的必经之路,而3D打印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标志性技术之一,在“中国智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政府对相对较短的两年时间段做了3D打印产业发展的详细规划,更显示了政策规划注重实效的意图,因此3D行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也将迎来长足发展。

  麦肯锡在2013年曾发布报告预测,3D打印在2025年的市场规模约为222亿美元至5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正处于从无到有的扩张阶段,得益于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政府的大力支持、3D打印概念的快速推广、资本市场的追逐热捧,中国3D打印市场在未来五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光大证券认为,未来3D打印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全球3D打印销售总收入将突破100亿美元,2020年总收入将达到2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2%。当前3D打印技术、材料均已步入成熟,随着行业并购的持续和更完美产品的诞生,相比减材制造的优势会更加显著,年均30%的收入增速完全能够做到。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行业应用成本的下降,演绎着未来世界无限可能的3D打印或将爆发性增长;第三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即将召开,将点燃市场对3D概念股热情。

  概念股或成股市新风口

  中国制造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要长期保持优势地位,传统技术难以为继,必须借助3D打印等先进技术。分析认为,要实现向“中国智造”的完美蜕变是我国步入工业4.0阶段的必经之路。3D打印作为第三次产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技术,在“中国智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3D打印机未来有望通过其‘增材性’与智能技术相结合作用于智能制造平台的下游产业链,并将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政策持续加码,产业空间的逐步扩大则将有效推动3D打印技术步入行业拐点,实现爆发式增长。”兴业证券研报称。

  目前,3D打印现状可概括为“国外率先,中国后起之秀”。发达国家进入政策密集期,将3D打印推向制造业转型的风口。而我国3D打印产业政策后发优势明显,政府加快了政策出台频率,并全面统筹规划内容,支持力度更大。

  “全球3D打印产业已步入成长阶段,势不可挡。”兴业证券指出,预计到2016年全球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市场规模实现指数级增长。预计未来3-5年国内3D打印迎来“窗口”期,潜在市场需求巨大。3D打印产业应用前景广阔,超越传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军事、建筑、医疗、汽车等领域。

  东方证券指出,未来每个家庭都有一台3D打印机。就像电脑从学院、实验室进入到家庭一样,3D打印技术也将改变生活。和任何其他技术类似,3D打印机会变得越来越便宜,功能却越来越强大,已经能打印生活中各种金属、塑料材质的日用品和纺织品,价格也已经为小部分人接受。

  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链应用步入实战期的背景下,一些老旧的产业链会被淘汰,3D概念相关公司有望成为新行业顶端,涉及打印材料、成形设备、终端打印的公司将持续受到市追捧,而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大风口。

  据了解,目前A股市场上的3D概念股有:金运激光、大族激光、银邦股份、南风股份、中航重机、华工科技、机器人光韵达和博实股份等。

  兴业证券建议,需求角度关注中航重机、南风股份等;产业链环节来关注银邦股份、银禧科技、机器人、光韵达、金运激光。

  个股点将台

  银邦股份

  公司通过子公司飞而康进军国内3D打印市场,重点发展3D打印服务和打印材料制造业务,目前已经为国内外客户提供3D打印服务。分析认为,公司3D打印业务定位准确,重点发展打印材料和提供打印服务,随着国内3D打印市场的逐步成熟,公司将获得在汽车、飞机、核电和火电等行业的先发优势,逐步打开市场空间。

  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指出,随着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公司产能将突破现有瓶颈,产能将大幅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大幅提高。此外公司加码3D打印行业,切入军工、汽车轻量化等巨大潜力市场,前景乐观。考虑到公司产能有望在2015年完全释放以及公司3D打印、军工等新领域的潜力,可给予公司较高估值。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银邦股份近的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沈健生其于2015年4月29日、30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公司股份1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4%。这显示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

  金运激光

  公司在2014年12月公告非公开发行股份预案,拟发行1008万股募资29998.08万元。用于“金运·3D+平台”建设,包括对云工厂的投入、线上云平台及相关信息系统的优化和升级、线下体验店开设运营、3D+设计俱乐部搭建等。而公司近期提出的金运·3D+平台,也被誉为目前国内最完善的3D打印商业模式。

  据介绍,金运·3D+平台透过结合线上云平台、线下体验店、云工厂组建一个类淘宝的商业平台,让客户可以自由发挥创意,满足各种需求。未来公司将以金运·3D+平台为核心,打造金运·3D+生态圈,在生态圈里面将形成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极速匹配和良性互动,实现3D打印领域硬件、软件和服务类企业与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应用类企业和个人之间无缝对接,从而使生态圈各参与方实现相应的价值,促进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和持续优化。

  海通证券研报认为,金运模式又是国内完善的3D打印商业模式,透过互联网的结合实现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整合。与国际知名的3D打印公司合作,实现技术、资源的互补,强强联合下也为线上“云平台”打造坚实的后端实力。此外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以及员工持股计划都显示公司对行业前景的看好。未来公司有望凭借新技术及新商业模式进入快速成长通道。

  机器人

  机器人作为国内工业4.0龙头企业,产品梯队储备丰富,目前大力推行数字化工厂,为不同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在工业4.0时代,未来公司主要看点在于数字化工厂与特种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已成为新工业体系的标志,也是未来系统集成发展的主要方向,公司作为智能平台型公司,格局很大,不断横向纵向拓展产品系列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目前已是军事自动化领域供应商,并持续获得稳定的军工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在年报中提到公司未来有意通过内外部整合资源将机器人零部件产业(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独立出来做大做强。因公司目标是实现高速跨越式发展,分析认为,若公司着实进行外延并购、标的应能较好增厚利润规模。

  中投证券认为,公司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智慧工厂设计龙头,将持续、确定地受益于工业4.0先进制造模式变革所带来的行业政策性、市场成长性红利。智慧工厂是工业4.0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多项政策重点扶持、市场经济性倒逼推进,预计智能工厂行业爆发增长趋近。公司具备工业机器人、AGV、MES等宽厚软硬件及多行业自动化集成经验先天优势。未来随着工业4.0模式加速推进,公司智慧工厂业务空间不可估量。

  中航重机

  公司的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航空制造业,并规划将进入智能机器人、战略金属再生利用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分析认为,公司锻铸等主业未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新能源业务也将逐渐扭转亏损的局面,3D打印、激光成型等新业务面临巨大的成长空间。

  此外,随锻造产品需求向大型化、整体化、精密化转变,公司现有锻造设备竞争力和适应性相对减弱,公司有望在14年新建成的2万吨等温锻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购建大型锻造设备进程。随相关大型设备逐步购建并投产,公司锻造业务接单能力及盈利水平将大幅提升,为公司带来巨大业绩弹性。

  海通证券研报指出,公司锻铸板块下新设备2万吨恒温锻有望为公司带来大量高毛利率新订单,从而为公司带来巨大业绩弹性。液压板块募投项目即将达产,分享数百亿进口替代市场。新能源板块受益风电回暖持续减亏。3D 打印、战略金属再生、智能装备制造等新业务成长空间广阔。公司的发展愿景是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顶级供应商,看好公司由基础零部件供应商向这一角色转变。

上一篇:万达快钱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C端市场
下一篇:国务​院出招促提网速降网费 要求流量不清零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