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管理 >> 品牌速递

上海文化品牌发展四十年回眸

如果问“你为什么喜欢上海?”


不少人会给出这样一个理由——因为上海有着文艺气息浓厚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愈发高涨。上海作为一座沟通东西、海纳百川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文化品牌名城。2018年,上海市提出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其中一项要求就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将上海打造成为文化交流的“码头”和文化原创的“源头”。那么,小资又文艺的上海,究竟孕育出了哪些的文化品牌呢?


本文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琴安,原题为《近四十年来上海文化品牌的简要回顾》,首刊于《品牌经济》杂志(2018年第五期)。因篇幅过长,现分为两篇发布,以下为原文。


近四十年来上海文化品牌的简要回顾


上海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工商业城市,而且也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城市。特别是开埠以后,西风渐进,许多新的文化娱乐形式在此登陆,与上海传统的本地文化或融合,或并行,使这座城市的文化更为丰富、繁荣、时尚、多元。不少领域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引领潮流、得风气之先的。如出版业、报刊业、电影、话剧、体育、舞厅业、教育、绘画、音乐、建筑等,都很活跃,或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有些方面在当时便已形成了品牌。如商务印书馆、《申报》、百乐门舞厅、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



百乐门



上海商务印书馆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四十年来,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有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与创造,有的则是全新的发明与创造。不少领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有的甚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因文化领域面广量多,这里仅就一些有影响的代表作或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艺术,作一简要的回顾与叙述。


一、文学读物及其品牌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思想解放,文学解冻,四十年来,无论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各个方面,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如王安忆、叶辛的小说,白桦、赵丽宏、张烨的诗歌,巴金、柯灵的散文,宗福先的话剧,在全国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宗福先话剧《于无声处》


然而,一个作家的手写稿,能变成一部书籍进而能成为一个品牌,必须经过载体和流程。很难想象,一堆手写的稿纸,是无法进入市场并加以流通和认购的,也是很难成为品牌的。事实上,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要经过出版社编辑的精心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几番校对,再经过装帧、排版、封面设计、印刷等一系列的包装过程,才能成为一部图书或一种读物上架面市。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在流通过程中,得到读者广泛认可,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才最终成为一种文学品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的一些出版社和文学刊物,便成为文学品牌的重要制造者、参与者和推荐者,成为文学品牌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品牌图书,也即此而来。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就曾在出版文学图书的过程中,形成过一些品牌图书,如王安忆的《长恨歌》、舒婷的《双桅船》、莫言的《蛙》、叶辛的《蹉跎岁月》、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等。



王安忆《长恨歌》


如果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和打造的是当代作家的文学品牌,那么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和打造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和品牌图书。




该社的前身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自改革开放以后才改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南北呼应,尤以出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著称。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已出版了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黄庭坚、李清照、秦观、吴伟业、王士祯、归有光等历代经典作家作品,版本讲究,校刊精审,早已驰名海内外,成为该社的拳头产品和精品图书,自然也是品牌图书。


如果说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古籍出版社是以出版和打造中国古今文学读物和文学品牌为主,那么上海译文出版社则以介绍、翻译和出版外国经典文学名著为主。该社自1978年1月成立后,聚集了一大批资历甚深的名牌翻译家,如草婴、方平、钱春绮、包文棣、郝运、潘庆舲、冯春等,推出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译文名著文库”等,其中包括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但丁、普希金、狄更斯、歌德、海涅、巴尔扎克、司汤达、薄伽丘、德莱塞、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哈代、泰戈尔等世界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得读者欢迎,也已成为品牌。为全国首批优秀出版社之一。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如巴金、王安忆、莫言、舒婷等人的代表作,因为出版社的打造和推出而成为品牌,同样的,上海的有些出版社,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也因出版和推出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品牌图书而使自身成为了品牌。以上所列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自不待言。即以上海辞书出版社为例,其出版的《辞海》一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至今一直保持着影响力最大、利用率最高的大型工具书,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无疑是同类图书中的品牌。




与此同时,该社在改革开放以后,大胆创新,又推出了《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古代散文鉴赏辞典》《新诗鉴赏辞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一系列文学经典鉴赏丛书,广受读者欢迎,一版再版,无疑成为该社的品牌。而上海辞书出版社也因《辞海》和文学经典欣赏书系等品牌书的打造,自己也成为品牌。其特色也是出版社同行中所公认的。


同样的,有些文学刊物也因不断刊登和推出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家作品,从而使该刊物也成为了品牌,如上海的《收获》杂志即是其中一例。




《收获》由巴金、靳以1957年7月创办于上海,是1949年开国大典后全国第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此后才有广东的《花城》、南京的《钟山》等。《收获》初创时以巴金、靳以任主编,以中长篇小说为主,兼及剧本、散文。在当时被视为文学界的代表性杂志。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老舍的《茶馆》、柳青的《创业史》等便在该刊亮相。其间曾两度停刊。1979年再度复刊后,许多在文学解冻后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冯骥才的《啊!》《神鞭》、陆文夫的《美食家》、叶辛的《蹉跎岁月》、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秦腔》《山本》、王安忆的《六九届初中生》《长恨歌》、莫言的《丰臀巨乳》《蛙》、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在此首次亮相,流传到万千读者中去。因此,在许多作家与读者的心目中,《收获》就是一个文学期刊中的品牌。她培养了许多作家,能使一个作家成名,使一部作品成为品牌;同样的,这些作家的成名和作品形成品牌,也增加了《收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她也成为品牌,二者相得益彰,为上海的文学增辉。


也正因为如此,《收获》曾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并三次蝉联中国出版政府奖,成为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文化领域中的品牌之一。而该刊在回顾自己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大成就时,也充满自豪地说道——荟萃各种风格的名篇佳作,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


也幸亏有了这些出版社和优秀的文学期刊,才铸造和成就了一批上海的代表作家,如王安忆、叶辛、陈村的小说,巴金、柯灵的散文,白桦、赵丽宏、张烨的诗歌,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走出了国门,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二、其他有品牌效应的文化期刊


如果说《收获》是文学领域的艺术殿堂,是纯文学和高质量文学作品的一个窗口,那么上海文艺出版社属下的《故事会》,则是通俗文学的代表。该刊创办于1963年7月,次年停刊。1974年改刊名为《革命故事会》。改革开放之初时,1979年又恢复原刊名《故事会》。因受读者欢迎,198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由于其故事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有趣,不断与时俱进,适应广大民众的阅读视野,故深得读者喜爱,发行量一路飙升。早在1994年,就被中央电视台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全国十大杂志之一”。该刊在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文化类期刊中名列第五。




不仅如此,在1999年、2003年、2009年十年间,《故事会》曾三次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又在1999年、2003年、2008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期刊奖”。一个文学通俗类刊物,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实属不易。


更可喜的是,2008年7月,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发布的2008年“世界媒体高峰会暨(首届)传媒行业中中国标杆品牌”中,《故事会》被评为“故事类期刊”的标杆品牌。


2010年,《故事会》荣获“上海名牌”称号。


除此之外,该社属下的《咬文嚼字》,则又是语言学领域中一本有特色、有影响的期刊,在主编郝铭鉴的主持下,不畏权威,不讲情面,以学术为准则,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错字、错用、误读乃至种种语法错误,都加指出和纠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甚至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肯定。




说到学术,我们又不得不提及上海社联主办的《学术月刊》。这是一份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除文史哲外,尚涉及经济、法律、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该刊创刊于1957年1月,文化大革命停刊,直到十三年后的1979年1月才复刊。由于该刊长期坚持学术性和理论性,尤其关注思想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为学术界和理论界所关注,为著名的核心期刊之一。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如今仍为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可以说是上海地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最著名、最有品牌意义的学术理论刊物。


此外,有些报纸的副刊,在改革开放以后也能适应民心,与时俱进,深得民众关注,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他像《解放日报》的“朝花”、《文汇报》的“笔会”,经过数十年的打造,也是影响广泛,具备相当的品牌效应,或是具有一定的品牌元素,同时仍不失品位。这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长期坚守的结果。




三、电影、戏曲和话剧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早在民国期间,就涌现出了《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一批优秀电影,并诞生了孙渝、蔡楚生、郑君里等一批杰出导演,阮玲玉、蝴蝶、周璇等一批著名演员。即使在开国大典以后,上海仍拥有天马电影制片厂和海燕电影制片厂。并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队伍阵容强大。1961年评选出来的全国电影界“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上海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赵丹、白杨、秦怡、张瑞芳、孙道临、王丹凤、上官云珠、祝希娟等均榜上有名。类似于品牌效应的著名电影就有《林则徐》《女篮5号》《聂耳》《今天我休息》《红色娘子军》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又涌现了一批类似于品牌效应的优秀影片。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就拍出了《于无声处》,公映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紧接着,谢晋执导的《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两部电影,接连产生轰动效应,都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小街》《高山下的花环》、吴贻弓执导的电影《城南旧事》,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此后则有《生死抉择》《鸦片战争》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则有《黑猫警长》。




正因为上海电影界实力雄厚,举世闻名,在许多著名导演和演员的积极倡议下,终于在1993年10月于上海影城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自世界各国一千多名来宾出席了这一首次举办的国际电影盛会。其中包括许多世界一流、享有盛誉的著名导演和演员,由谢晋担任评委会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于每年6月举行,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名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评审产生。这不仅为国际电影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呈现华语影坛的最新风貌,展示华语电影力量的一个最佳窗口,对推动和打造华语电影品牌也提供了一个良机。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各种地方口音都有。为适应各地民众需求,故各地方戏曲都有,剧种甚多,除京剧外,沪剧、越剧、昆剧、淮剧、扬剧、锡剧、评弹之类,都很活跃。其中尤以京剧、越剧、昆剧的成就与名声为大。


上海京剧院自1955年成立后,就被文化部评定为全国京剧重点院团。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其中《智取威虎山》和《海港》,都是由上海京剧院排演亮相、名重一时。改革开放以后,上海京剧院又打造推出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狸猫换太子》等名剧,在全国产生影响,并涌现出了尚长荣、陈少云、关栋天、史依弘等一批优秀演员。他们甚至远走出国门,曾在世界20多个国家演出,广受好评。



上海越剧院成立于1955年,名伶荟萃,阵容强大,流派纷呈,无与伦比。袁雪芬、徐玉兰、尹桂芳、范瑞娟、戚雅仙、傅全香、王文娟、吕瑞英、金彩凤等一批优秀演员,深得民众喜爱,几乎是家喻户晓。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上海越剧团创作排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等,就被搬上银幕,排成彩色电影,堪称经典。改革开放以后,则有《血染深宫》等,又对《红楼梦》这一品牌进行了全新打造和传承。除此之外,又对越剧的题材,从现代和国外,进行了一些新的开拓和尝试。




昆剧的影响在上海远不如越剧广泛,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以惊人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上海昆剧团成立于1961年,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濒临危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上海昆剧团迅速壮大,排演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剧目,如《牡丹亭》《长生殿》《司马相如》等,并有一批优秀折子戏,在全国广受欢迎和好评。其中的著名演员蔡正仁、王芝泉、华文漪、岳美缇、计镇华、梁谷音、刘异龙、张静娴等,都曾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而上海昆剧团也被称作:“第一流的剧团,第一流的演员,第一流的演出。”


话剧本是上海的强项,改革开放之初,曾把国外的一些经典剧目,如《肮脏的手》《马》《究竟谁来吃晚餐》等引进上海,反响强烈。随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曾排演过《长恨歌》《正红旗下》等,在京演出大获成功。近些年来,一些探索性的先锋派话剧,又引起了青年观众的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江苏省品牌学会观点和立场。

有部分文章,我们一时没找到原创读者,或者您申请了原创,但我们推送过程中并没得到提醒,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谢谢。

江苏省品牌学会微信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支持原创,如果您有好的文章,欢迎发到我们的邮箱:64354856@qq.com

上一篇:一夜消失1900亿!被中国人捧起来的超级网红,终于被惯坏了?
下一篇:餐饮业有多难?有餐厅60天亏完一年利润,八成企业自称活不过3个月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