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管理 >> 企业品牌新闻

阿里展示刷脸支付 生物识别系统安全尚需完善

 马云演示刷脸支付

    刷脸支付,这个听上去还很科幻的生活场景,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昨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德国汉诺威电子通信展上首次展现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据了解,这项崭新的支付认证技 术 由 蚂 蚁 金 服 与 Face ++ Financial合作研发,在购物后的支付认证阶段通过扫脸取代传统密码。

    刷脸卡属于“空付”计划

    去年愚人节,支付宝推出了“空付”计划。该计划旨在使消费摆脱密码,通过扫描赋予任何实物价值,使之具有支付确认功能。未来只需要凭借人脸、眼睛、手掌等等身体部位就可以完成支付。

    而此次公布的人脸支付也是“空付”计划的一部分。在蚂蚁金服内部,有一支专职研究生物识别技术的团队,名叫“柒车间”。该团队负责人皮东表示,未来,很可能会用生物特征来识别身份,比如指纹,掌纹,人脸,虹膜等。

    刷脸支付的原理是什么呢?蚂蚁金服“柒车间”团队高级技术专家张洁介绍说,人脸识别的技术是基于神经网络,让计算机学习人的大脑,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大量训练,让它变得极为“聪明”,能够“认人”;而之所以能够准确率高于人眼,主要在于计算机可以关注更多的关键细节,并通过算法,剔除一些干扰因素。

    人脸识别准确吗?这是许多人的疑惑,但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准确率竟然已经高于人眼。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此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 2014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算法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约在97.52%。

    生物识别系统安全尚需完善

    不论是支付宝的指纹支付,还是人脸支付,都是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体现。

    业内人士认为,马云这次在国际场合展示“人脸”支付技术,对国内生物识别技术和移动支付的结合是一个利好消息,毕竟像支付宝这种国民级应用对该技术的推广,不仅在培育用户的使用习惯上,还是在搭建支付生态体系上,都不是中小公司可以比拟的。

    “生物识别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体”,成都芯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辉接受采访称,传统的现金以及刷卡付款方式与付款者本人并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生物识别将“账户”与人绑定在一起,是科技给市民生活带来便利性的体现。

    从应用场景上看,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手机屏幕、摄像头对人体的指纹、五官、脸部进行识别,并在线上进行支付;而在线下,通过相关设备,市民可以不带钱包、手机等物品,就可以通过识别“人体”进行支付。

    葛辉告诉记者,目前出现的生物识别技术中,人脸、指纹、虹膜、手掌的误识率分别为 1.3%、0.001%、0.0001%和0.00008%,对于虹膜和指纹的识别来说,必须结合其他识别方式同时使用,才可以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各种生物识别技术除了不断降低自身的误识率外,更要保障消费者账户的资金安全,以及打通与更多支付工具的联系,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使用体验。因此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并不能达到完全可靠,还要改进和规范。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李亚实习记者崔江

    相关新闻

    马云:互联网只有和传统行业结合才能更好生存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15日在2015年德国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简称汉诺威IT展)开幕式演讲中表示,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传统行业的结合。

    马云说,不管人们喜欢与否,互联网大大改变了生活。在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非常成功,但有一个奇怪现象,即寿命能超过三年的互联网企业却为数不多。因此,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很多知名互联网企业时刻有危机感。如何像西门子等企业那样长久健康发展,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希望得到的答案。

    马云认为,导致互联网企业失利的原因之一是互联网行业未能明确如何与传统行业相依共存。这也是当前互联网企业发展中“缺失的一环”。而在未来30年中,互联网行业只有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他指出,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数据,未来商业将是C2B(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模式,企业可利用自身掌握的大量数据,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未来的企业也不再只关注规模、标准化和实力,而是强调灵活性、个性化及用户友好程度等。

上一篇:滴滴快的发布专车标准:对车辆和司机实时监控
下一篇:疯狂手机来了!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宣布做手机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