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banner2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城市

转型中发展的常州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以自我超越的勇气,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接轨上海、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实现了“农转工”、“内转外”的两次飞跃。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致力推进“两个率先”,在2007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去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动员令,常州市上下聚焦改革创新、致力转型发展,力争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2013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跨上万亿元台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4%。现代化的伟大梦想正在常州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转型升级

  去年全市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超百亿工业企业达11家。加快推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服务业发展,实现了服务业规模实力和层次水平“双提升”,近几年占三次产业比重每年都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2:51.6:45.2。

  常州市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在转型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升级,突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双轨并行,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优质资源向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等十大新兴产业链集中,瞄准整机、整车、终端类产品,做大做强产业链经济,同时全力促进冶金、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层次和竞争力。

  科技创新

  常州市一直坚持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之路,加快抢占创新制高点、产业制高点、人才制高点,科教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致力强化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着力构筑“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去年全市“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位列“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2名。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联盟、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去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2.6%。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着重吸纳能够在重点产业领域实现突破、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来常创业,至去年底已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2000人、“千人计划”人才264名。

  协调发展

  新城建设与旧城更新双轮驱动,常州市在城市建设中,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区域空间、交通网络和产业布局,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把城市格局调整为“三城联动,南北一体,东西协调”的规划布局,加快机场改扩建、环城高架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城市五区融为一体,穿行南北从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伴随着龙城的变大,博物馆、规划馆、大剧院、奥体中心、高速铁路站、客运中心、现代传媒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城市主题建筑相继亮相。

  未来,常州将继续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关键,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乡现代化步伐。同时深入实施产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四大西进”,促进市区优质资源向金坛、溧阳辐射延伸,县域发展动力大为增强;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小城镇培育,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让五一村、牟家村等90个村庄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促进和谐

  常州市在发展经济社会和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态文明的理念.常州注重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利益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突破节能新技术,开发环保新产品,抓好低碳项目试点;严控环保准入关,坚决拒上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产能项目;加大环保联合执法力度,铁腕治污,连续几年关闭了一大批小化工、小印染等污染企业。创新环保管理手段,组织百名志愿者“找差团”,让市民群众在参与环境监督中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持续实施太湖、运河、市区河道等整治工程,加速建设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生态景观,“生态绿城”渐行渐近,去年摘得国家生态市和江苏人居环境奖。

  改善民生

  常州实施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着力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6946元、18643元,收入比为1.98:1,是全国、全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常州市政府还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成全国文明城市,首创的“道德讲堂”闻名全国,并被写进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备受赞誉的文化惠民工程,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加速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机制,做到预防在先、疏导在先、排查在先、解决在先,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常州市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常州市委、市政府深刻地知道:建设美好常州,一定要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追求,广泛听取民意,充分尊重民愿,设法满足民需,让常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为此,常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民生工作思路,逐步构建起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慈善常州、住房保障、公交优先、公园开放、城市长效管理等一批民生品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上一篇:南京栖霞:如何打造“金三角”科技新城的
下一篇:苏州 :“现代化”新考题

更多>>学会动态

更多>>品牌江苏产业联盟

Copyright © 2012 jsbran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品牌江苏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ICP备16062476号    技术支持:嘉硕网络    南京网站建设

    
Produced By 嘉硕网络